為何年紀愈大脾氣愈暴躁?

WhatsApp
Facebook
Twitter
LinkedIn

近年視頻平台最常見的短片,一定是公共交通工具內的「MMA」。而參與的主角,更多數是年長的大叔或大嬸。究竟為何香港的年長者,好像愈來愈沒耐性,時常維持心煩氣躁的狀態?

 

生理變化

隨著年齡的增長,身體和大腦功能會發生一些變化。生理上的變化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、反應時間延長以及處理資訊的速度減慢,這可能會導致年長者感到煩躁和缺乏耐心。

 

健康問題

某些健康問題,如慢性疼痛、失眠、藥物副作用等,會對年長者的情緒和耐心產生負面影響。這些身體不適可能會導致他們更容易感到疲倦、易怒或不耐煩。

 

心理因素

年長者會面臨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壓力,如退休、人際關係變化、喪失親友等,這些因素可能會導致情緒上的波動和耐心的減少。

 

處理能力下降

隨著年齡的增長,處理資訊和情緒的能力會下降。年長者可能感到困惑、不確定或無法應對複雜的情境,這可能會導致他們更容易失去耐心。

 

忙碌和壓力

雖然年長者退休了,但他們仍感受到忙碌和壓力。他們需要應對家庭事務、照顧孫輩、處理財務等多種責任,這可能會導致他們感到壓力加大,從而減少耐心的表現。

 

快節奏的社會

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即時滿足的文化會導致人們的耐心減少,這對年長者也不例外。他們可能感到不適應這種快節奏的生活方式,從而表現出更少的耐心。

 

儘管年長者可能會變得更加缺乏耐心,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無法改變或適應。以下是一些幫助年長者恢復一定程度的耐心和情緒穩定性的建議:

觀察和反思: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反應,並接受這些情緒的存在。通過自我觀察和反思,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緒,並採取適當的措施來管理和調節它們。

 

深呼吸和放鬆練習:學習一些簡單的深呼吸和放鬆練習,例如深呼吸、漸進性肌肉鬆弛和冥想。這些練習可以幫助緩解緊張和焦慮,增強情緒穩定性。

 

溝通和表達: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,以避免情緒的積聚和爆發。提供一個支持性和傾聽的環境,讓自己感到被理解和關心。

 

尋求支持:與家人、朋友或專業人士尋求支持,與親密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,尋求建議和鼓勵,或者尋求心理諮詢師或治療師的專業支持。

 

健康生活方式: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包括均衡的飲食、適度的運動和良好的睡眠。這些健康習慣可以促進身心健康,有助於情緒穩定性的恢復。

 

避免過度壓力:減少過度壓力的來源,找出可能引起不必要壓力的因素,並尋找解決方案,例如減少活動量、委託任務給他人或尋求外部支持。

 

保持社交互動:與朋友和同齡人保持聯繫。社交互動可以提供情感支援和情緒緩解的機會,幫助恢復耐心和情緒穩定性。

 

尋找樂趣和放鬆:參與自己喜歡的活動,找到能夠帶來樂趣和放鬆的事物。這可以是閱讀、聽音樂、花園工作、藝術創作或參加興趣小組等。這些活動可以幫助自己轉移注意力,放鬆身心,減少壓力和焦慮。

 

原諒別人就是放過自己

有時候,我們會因為別人的話或行為而感到受傷或不尊重,但其實他們可能並沒有惡意,只是無心之失或者有不同的觀點。如果我們能夠了解他們的動機和立場,就可以更容易原諒他們,而不是把他們當成敵人。無論對方是否真的有惡意,只要自己釋懷,便等如拒絕了被二次加害。

 

為何一些生活小事令我們更「燥底」?

回想一下,最近令我們大動肝火的,可能都是一些日常的小事,諸如等巴士被插隊,或是被失魂的路人碰撞了一下。但若遇上真正糟糕的事,例如被騙了一筆鉅款,或被伴侶背叛,我們的反應卻相對冷靜。根據哈佛心理學家Dan Gilbert解釋,當人們遇上較大的傷害,便會觸發認知防衛(cognitive defense)──把被傷害一事合理化,例如被騙是因為騙局太精巧防不勝防,遭劈腿是提醒自己以後帶眼識人。種種的理由雖有自欺欺人的成份,但都是為保護自己的自尊和幸福感、減少負面情緒和壓力。

 

相對地,若日常生活中遇上一些不順心的小事,卻未能觸發認知防衛,負面情緒沒有被化解,反而會發洩在肇事者身上。下次再遇上不順心的小事,不妨先冷靜5-10秒,細想一下是否值得大動干戈,便會避免許多無謂的爭執。

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croll to Top